今天是2025年08月0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一碗籼米”到“麦田书局”,成大学子探访天星村,寻农旅融合的振兴答卷

 

 

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四村溯本,寻脉兴乡: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与推广”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至5日,走进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天星村,开启了“三下乡”实践调研。作为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主场所在地,这个以水稻小麦为根基、以“农旅融合”为特色的村庄,正用沉甸甸的稻穗与焕新的村容,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天星答卷”。

 

天星村距成都市主城区仅40分钟车程,是一个有着百年农耕历史的传统农业村。走进村子,连片的稻田如绿毯铺展至天际,风吹过处稻浪翻滚,夹杂着泥土与禾苗的清香——这里的“立村之本”,正是世代种植的水稻与小麦。

 

图1 团队成员在现代技术农业中心前合影

“我们的米,是能吃出阳光和土地味道的。”在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队来到“一碗籼米”种植基地。不同于普通稻田,这里的田埂边竖着“古法种植”的木牌,水面上偶有几只麻鸭穿梭啄食,田垄间还立着淡蓝色的物理诱虫板。当地农户介绍,天星村的水稻坚持“不撒一滴农药、少用一寸化肥”:土壤用中药残留物改良,肥力温和持久;虫害防治靠“稻田鸭除草捉虫+物理诱捕”双重保障;就连灌溉都沿用附近河流的天然活水,顺着百年老渠浸润每一株禾苗。这里产出的产品米粒饱满透亮,带着自然的乳白,这种生态稻米售价20元一斤,虽高于普通大米,却因“零农残、原生态”成了抢手货。

图2 团队成员参观种植基地

 

更特别的是“一碗籼米”的认养模式:城里家庭可认养1至3亩稻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参与,收获的稻谷会单独脱壳包装,成为“专属口粮”。“去年有200多户家庭认养,最远的来自上海。”农户笑着说,认养不仅让大米有了稳定销路,更让城里人成了村子的“常客”,一到周末,稻田边总能看到带着孩子体验农耕的家庭。

 

而这样的生态种植并非“亏本买卖”。尽管一亩地需投入4000元,但通过认养模式与高端销售,亩均收益可达普通稻田的3倍。2024年水稻开镰时,现场测产亩产达730公斤,比去年增产50多公斤,“一碗鲜米”品牌已售出2.5万斤,成了村民口中“能打粮食,更能赚收益”的金招牌。

 

图3 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讲解有助于当地振兴的相关政策

 

“光种好粮食不够,得让土地长出更多‘价值’。”这是天星村党总支书记钟盛刚常说的话。在传统农耕基础上,天星村正悄悄“变身”——稻田边建起了民宿,田埂旁开起了餐馆,连闲置的老仓库都改造成了“藏在稻田间的图书馆”。

这就是当地最火爆的打卡点:“麦田书局”。这座藏在稻田中央的建筑,外观仿照诸葛亮八阵图布局,八个三角形书架围绕中央阅读区,阳光透过玻璃顶洒在书页上,抬头就是翻滚的稻浪。书局藏书1万余册,以农耕文化、乡村文学为主,还设有“稻田笔记”专区——游客可以写下对乡村的感受,贴在稻穗形状的展板上。

“乡村振兴不光要‘面子亮’,更要‘里子实’。”在天星村,除了看得见的稻田与民宿,更动人的是“人人参与治理”的活力。

在与当地负责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为了让村民们让村民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当地推广了定期评比排名的方式来激励村民。56个院落按卫生、绿化、邻里关系等指标排出名次,前10名上红榜,后3名上黑榜,旁边还标注着“1-6分积分奖励”。“每个月评一次,每季度选星级院落,积分能在无人超市兑换酱油的,大米等生活日用品。从这个政策施行起,村里的白色垃圾少了,院落里的花草多了,连墙角的杂草都被村民自发清理干净。

 

对村里的老年人,天星村也格外用心。每两个月的最后一周,村里会组织60岁以上老人参加“新生活课堂”,内容从“垃圾分类怎么分”“待客礼仪小常识”到“智能手机用起来”,还安排观光车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

 

 

图4 团队成员争对福寿螺问题向工作人员献策

在调研中,团队发现天星村的稻田里还藏着一场“持久战”——与外来物种福寿螺的较量。这种繁殖力极强的螺类会啃食秧苗,若不及时防治,可能影响水稻收成。

“以前用手捡,根本捡不完。”农户指着田埂边的福寿螺卵说。如今,在农科院指导下,天星村已形成“立体防治网”:在稻田景观区装了电子监控,实时监测螺类活动;入水口设了物理拦截网,阻止福寿螺随水流进入;投放专门诱捕福寿螺的机器,用气味吸引后集中处理;必要时会喷洒颗粒状专用药剂,这种药剂对水稻无害,却能有效杀灭螺类。

“今年插秧前,我们提前在田里做了药物消杀,现在秧苗长得齐整,基本没被啃过。”农户说。接下来,村里计划在明年插秧前扩大消杀范围,同时在稻田边种上福寿螺不喜欢的薄荷,从“被动防治”转向“主动预防”。这场“阻击战”,不仅保住了稻穗,更让村民养成了“科学种田”的意识。

 

图5 团队成员和工作人员一同实地考察

调研结束时,团队站在即将成熟的稻田边,看着远处劳作的农户、拍照的游客、看书的村民,渐渐读懂了天星村的振兴密码。

这里没有丢掉“老本行”——以水稻小麦为根基,用古法种植+生态理念守住“天府粮仓”的底色,730公斤的亩产与“品质一等奖”的稻米,证明“把地种好”依然是乡村的立身之本;这里也敢于“闯新路”——把稻田变成景区,让农耕文化成为卖点,农旅融合让土地“既产粮食,又产风景”;这里更注重“聚人心”——用积分制激发村民动力,用温情服务留住乡愁,让乡村不仅是“宜居之地”,更是“心灵归处”。

图6 团队合影留念

正如钟盛刚书记所说:“乡村振兴不用贪大求洋,把自己的根扎深了,再慢慢长出新枝芽,自然能结出甜果子。”天星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激活产业融合的活力,凝聚共建共享的合力,就是乡村振兴最扎实的路径

(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四村溯本,寻脉兴乡: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与推广”社会实践团队)

上一篇:地大学子老河口行:农家书屋点亮乡村文化振兴星火
下一篇:成大学子探访铁牛村:从“特色柑橘”到“人才雁阵”,揭秘铁牛村的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