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地上零落散着几把长板凳,穿花衣的孩子三三两两坐在一块,青年医学生就站在村民家门口前的空地,搭建起简易的防溺水讲堂——这是7月17日傍晚,新化县游家镇村道上不期而遇的生命课堂现场。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别具医格”乡村振兴实践团将防溺水科普“摊子”铺到村民门前院后,急救知识像乡野的风,倏忽吹进了家家户户的心坎里。
面对求知若渴的孩子和淳朴的村民,照本宣科显然行不通。湘雅公卫学子们化身“科普翻译官”,将专业的防溺水知识、复杂的急救流程,用生动的乡音、形象的比喻和鲜活的案例进行重构:“看到小伙伴落水,千万不能像‘赶鸭子’似的跳下去,那叫‘盲目施救’!”“遇到水草缠脚不要慌,想象你是条‘滑溜的泥鳅’慢慢解开……”团队成员周灿用童趣十足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掌握自救互救要领。
不远处池塘边插着的“禁游”标志,成了最直观的教具。实践团重点讲解了易发险情的场所及自救要点。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一问一答”、“情景再现”中踊跃参与,“七不两会”、呼救大人、利用漂浮物等安全知识,深深印入脑海。
与宣讲知识并重的,是赋予参与者“救命”的能力。科普讲堂的核心环节——心肺复苏(CPR)实操体验,也在村民家门口前进行。简易的模拟人模型就地铺开,实践团成员程淇一边精准示范,一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分解动作要领:“用力压,手臂打直,胸廓回弹很重要,节奏要稳!”
在志愿者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下,孩子们鼓起勇气,伸出小手,认真地在模拟人胸骨上方进行按压练习。晚风吹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汗珠在额角闪烁,那份初次掌握生命急救技能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洋溢其间。村民王大伯看得格外认真,“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按胸口’,觉得离我们很远。现在娃儿们学一点,大人们也开眼界了,万一真遇到事不至于手忙脚乱。”实践团成员还特别提醒家中长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并分享了溺水者上岸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这场在傍晚乡间铺展开的生命实践课,是湘雅公卫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的缩影。从知识讲解、急救模拟到警示案例,青年们背来了自制教具、设计了情景模拟。游家镇团委书记孙叶叶在活动结束后对实践团给予了高度赞扬:“孩子们能把这些知识带回家,比考一百分还管用。”
乡土深处的生命回响,往往蕴藏着最朴素的重量。当青年医学生将急救技能和预防意识播撒进烈日灼烤的田野,乡村孩子第一次在自家门槛前触摸到了守护生命的方法与尊严。这不仅是单向的知识输送,更是乡土现实与医学人文在汗水浇灌下的双向觉醒——每一寸田地都有权利与守护生命的力量相逢,每一株禾苗都应该在防波堤的荫蔽下自由拔节。
田间讲堂终会散去,但那些跪在泥地上学习按压的小手,那些在方言讲解中频频点头的面庞,那些凝聚在汗水里的对生之眷恋,正沉淀为这片乡土最深沉的守护力量。
(作者: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