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常州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三下乡,“常”赴港城寻“晶”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核心要求。 2025年7月16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晶’ 彩赋能产业路,青春助力乡村兴”实践团前往连云港市东海县兴西村开展实践调研。兴西村作为以水晶产业为支柱的乡村,在乡村振兴产业传承与发展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实践团队走访了水晶博物馆、加工车间与作坊等地点,探寻“水晶”产业发展过程,用青春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到达的第一天,先来到了兴西村水晶大集。这里交易活跃,摊位上水晶原石、摆件、饰品琳琅满目,各式珠串一应俱全。队员们与商户交流中了解到,苏超赛事大热,借此推出的水晶足球每周线上线下结合能销售出300多个,为兴西村水晶产品的出圈增添了额外的亮点。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水晶大集。段广本 供图

村支书赵中刚补充道,当地正推进“水晶 + 文旅 + 电商”融合发展,助力水晶产业升级实现乡村稳步发展。

为梳理清产业发展脉络,实践团队进入水晶博物馆,从产业发展展区的资料中,了解到兴西村水晶产业的变迁。水晶产业起步时,村民以零散开采原石、集市销售为主,后因交通限制,销售受阻,产业发展遇挫。随着市场需求扩大,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2017年借助电商发展,销售规模稳步扩大,逐渐形成涵盖开采、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聆听讲解员讲解后,队员们明晰了水晶产业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发展的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鬼斧神工”展厅。段广本 供图

在工艺展示区域,团队成员观察博物馆的实物陈列了解到水晶加工流程。从原石切割的工具演变,到抛光、雕刻工艺的传承改进;从水晶设计理念的初心坚守,到文化价值的现代表达。这些让大家认识到产业附加值提升的路径。

实践团接着走访家庭作坊和水晶加工车间。家庭作坊内,队员们尝试用砂纸对水晶打磨抛光,经老师傅的悉心指导,感受精细加工的传统技艺。现代化车间里,智能切割设备、机械臂承担原石切割、半成品搬运,工人专注手工精细打磨,“机器 + 手工”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模式不仅加快了工作效率,更是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

实践团还来到兴西村养老院,与老人们亲切交流。作为水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老人们回忆:“早年水晶只是山里的普通石头,后来有人加工成小物件才慢慢有了销路。”从老人们的讲述中,队员们更直观体会到产业发展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与村里的商户、村民深入交流时,水晶加工从业者张大叔笑着说:“以前单靠种地,一年攒不下多少钱;现在开了水晶小作坊,加上村里帮忙对接销售,去年光水晶就挣了8万多,还能守着家,日子踏实多了。”随着产业发展,村里新修了水泥路,建起了直播间和文化广场,水电供应更稳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心。队员们从张大叔话语中真切感受到水晶产业为乡村带来的变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当地村民指导下进行实践。段广本供图

村支书赵中刚说:“水晶产业是我们的支柱,联农带农,强村兴村,我们会继续依托优势,完善产业链,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村民受益,让更多人认识东海水晶。”

图为水晶书记赵中刚为团队成员讲述乡村振兴历程。段广本 供图

此次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学子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深刻感受连云港市东海县兴西村水晶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过程,明确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立足传统根基,合理融入现代技术。该活动不仅帮助青年学子在传承技艺、推广文化上有了深入了解,也为当地优化产业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邵勇舜 牛妤馨)

上一篇:南师大“漫”话丰年团队:以融媒体矩阵激活吴村桥村“三产融合”新动能
下一篇: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青春脚步丈量乡土,智慧汗水浇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