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建机制补短板扩供给 推进幸福养老

建机制补短板扩供给  推进幸福养老

 

“十三五”期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广东省韶关市着力建机制、补短板、扩供给、增活力、强质量,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夯实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上提质增效,促进从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转型,让全市老年人获得感不断提升,实现幸福养老。

抓实养老服务顶层设计

形成政策体系新格局

2016年,韶关市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制订《韶关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韶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韶关市民政局 韶关市财政局 韶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关于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2019年修订《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努力形成城乡均衡、保基本与多样化服务并存、政府投入与民间力量互补的长效发展格局;2020年,该市将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点等内容纳入《韶关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整体编制规划范围。同时,建立完善资金投入、土地供给机制,全市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按不低于50%的比例投入养老服务建设。

不断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共发放高龄津贴8665.28万元,累计惠及35.5万人次;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2848个,其中城市230个、乡镇91个、农村810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达到95.7%、农村达到67%。养老机构118家,养老床位18931张,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069张、增幅为37.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张,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张。

构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十三五”期间,韶关市安排市级福彩公益金1397万元,在市辖区建立13个街(镇)一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每年安排市级福彩公益金300万元用于运营经费;投入省、市资金2857万元,建成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79个,每年安排市级福彩公益金400万元用于提高全市农村养老服务的能力和覆盖面;投入市、县级财政资金5883万元用于全市敬老院消防设施设备、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改造和提升工作。

织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和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市辖区建立13个功能较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立“中心厨房+配餐点”模式的长者饭堂试点17个,建立79个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大力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推动机构养老提质增效。2017年起,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养老机构进行重大风险排查整治,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和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积极做好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申报工作,全市现有三星级养老机构1家、二星级养老机构1家、一星级养老机构5家。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通过支持鼓励现有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及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业务双管齐下,积极推动发展全市“医养融合”“护养融合”等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全市有106家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9家养老机构内设有医务室,医养结合机构9家、床位712张。

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约4000人次参加省、市、县各级开展的系列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大力推行“南粤家政”养老服务培训项目,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养老服务等培训8874人次。

破解养老事业发展瓶颈

激活服务潜能

韶关市全力扶持和激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韶关市民政局通过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宣传养老资源,成功吸引了国内外社会资本到该市投资兴办康养机构。2018年,引进韶关市泽德流花养老院项目,并被列入市政府“六大产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19年底,吸引5家企业到该市投资养老产业,投资意向达到10亿元。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6333.43万元福彩公益金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探索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和开展区域性敬老院建设,有效盘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目前,全市有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家、区域性敬老院3家。同时,不断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拓宽养老服务业并驾齐驱,使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为所为。

上一篇: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已建成基层社工站点万余个
下一篇:打造维护群众生活安全的“金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