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其模式创新直接关系基层治理效能与民生保障质量。昌吉州民政局紧扣民政部“物质 + 服务”综合救助改革导向,以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抓手,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启程社工团队,依托标准化服务供给、专业化团队运营、智慧化体系支撑,构建起覆盖困难群众全需求的救助服务网络。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对360名困难群众技能培训、1820名特殊群体照护等核心指标的有效落地,更在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效能提升、主体协同等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边疆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本。
一、制度创新:构建分层分类治理体系,夯实精准化治理根基
试点项目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打破传统救助“大水漫灌”局限,构建起“需求精准识别—服务精准匹配—效果精准评估”的治理闭环,为社会治理精准化提供制度支撑。
在需求识别环节,项目严格落实“常态化调研+动态化台账”机制,社工团队通过入户走访、数据共享等方式开展多轮需求调研,建立涵盖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六类群体的“一人一档”需求台账,实现困难类型、服务需求的精准归类。昌吉市试点中,社工团队累计开展入户调研1129人次,通过“四维一体”评估机制梳理差异化需求,为后续服务匹配奠定基础,这种“底数清、需求明”的治理基础,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错位”的痛点。
在服务供给环节,项目依据救助清单实行分类施策:针对16-59岁困难群众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助力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累计开展716人1248人次的生活技能培训服务;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提供助医、送餐等照护服务,服务覆盖实现“弱有所扶”,累计开展807人810人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情况评估服务;为998名困难群体提供家政助洁,从生活细微处改善民生福祉。这种“群体分类、服务分层”的供给模式,使治理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领域,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效果评估环节,项目建立“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双重监管机制,对服务质量、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流程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既确保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又通过群众反馈倒逼服务优化,形成治理闭环。
二、效能提升:健全标准化运营机制,激活专业化治理动能
试点项目通过规范运营管理、强化专业支撑,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缓解了基层治理“人手不足、能力不足”的困境。
专业化团队建设为治理效能注入核心动力。项目要求社工团队派驻不少于12人的专职团队,其中中级社工师不少于1人、初级社工师不少于3人,涵盖社工、护理、康复等多元专业背景。昌吉市汇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的专业团队,为视力残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为肢体残疾群众开展康复训练,累计完成5118人次服务,其中康复护理服务853人1989人次,助医服务448人709人次,上门做饭855人2363人次,上门保洁998人2354人次,技能培养163人163人次,精神文化培育3场82人次,特教康复6人入院接受康复服务。其专业服务能力相较传统基层救助力量有明显提升。这种专业化配置,有效填补了基层治理中专业服务的短板,提升了治理服务的专业成色。
标准化流程设计为治理效能提供制度保障。项目建立涵盖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流程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明确接待、受理、跟进、回访等标准化环节。参照静安区“全周期”服务标准,昌吉州民政局试点通过《服务操作指南》细化服务流程,从需求申报到服务落地的平均响应时间较传统救助缩短40%,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2%以上。标准化运营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更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保障了治理质量。
智慧化平台支撑为治理效提供科技助力。项目搭建“线上申报—智能评估—资源匹配—过程监管”的信息化系统,困难群众可自主申报需求,系统自动匹配服务资源并全程记录服务轨迹。这种“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模式,既解决了偏远地区救助服务可达性问题,又通过数据共享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使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资源形成治理合力,提升了跨领域治理效能。
三、主体协同:凝聚多元共治合力,构建社会化治理格局
试点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多部门联动,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一定程度缓解了政府的治理压力,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协同”的多元共治体系,拓展了社会治理的主体维度。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实现治理资源优化配置。昌吉州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承接项目,政府聚焦“政策制定、监管评估”核心职能,社会组织发挥“服务落地、需求响应”专业优势。这种“政社协同”模式既减轻了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压力,又通过社会组织的灵活运作满足了群众个性化需求——如为困境儿童开展精神文化培育、为重病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累计完成社会融入服务200余人次、心理疏导25人次,实现了治理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多部门与群团组织的联动形成治理合力。项目建立民政、财政、卫健、残联等多部门横向联动机制,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多元阵地,形成“1+N”服务矩阵。参照内地先进的“多维赋能”经验,昌吉州民政局试点通过资源链接服务100余人次,整合爱心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治理共同体。这种多元联动,使分散的治理资源形成聚合效应,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三)群众参与渠道的拓宽激发治理内生动力。项目通过多渠道广泛的宣传活动普及救助政策,畅通热线投诉、线上反馈等监督渠道,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又通过“需求主动申报”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困难群众技能培训中,428名参训人员通过技能提升促进其适应社会、改善生活的能力,从“被动受助”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社会治理的积极力量,体现了多元共治的深层价值。
四、基础夯实:强化民生保障底线,筑牢稳定化治理基石
试点项目通过精准对接困难群众核心需求,既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通过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夯实了社会治理的民生基础。
(一)生存型服务保障筑牢治理稳定底线。项目聚焦照护服务、家政助洁等核心民生需求,为无监护人陪伴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照料护理,为困难群众开展定期居家保洁,通过“小切口”做好“大民生”。昌吉市独居老人王某兰因肢体残疾面临吃饭难题,社工团队通过助餐服务保障其每日热饭供应;阜康市居民葛某珊在社工帮助下实现“走出家门”的愿望,这些具体服务既解决了群众生存困境,更通过情感关怀化解了其负面情绪,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发展型服务提升治理内生能力。项目针对16-59岁困难群众开展生活技能培训,针对18岁以下困境儿童开展能力提升服务,累计服务200人次,参照民政部“赋能式救助”理念,昌吉州民政局试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特教康复服务,帮助困难群众提升就业能力、儿童增强发展潜能,其中23名困难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陷阱。这种“授人以渔”的治理方式,既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又减少了长期依赖救助的群体规模,为社会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三)融合型服务促进治理共同体构建。项目通过社会融入活动、精神文化培育等服务,帮助困难群体增强社会归属感。61名参与社会融入活动的群众中,有35人加入社工志愿者队伍,实现了“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变。这种融合服务既打破了困难群体的“社交孤岛”,又通过群体间的互动交流凝聚了社区共识,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昌吉州民政局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的实践表明,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精准破解民生难题,更能激活治理体系的内生动力。从制度层面的精准化设计,到效能层面的专业化提升,再到主体层面的多元化协同,试点项目构建起“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治理新格局。当前,随着“智慧救助平台”的加速建设与第三方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昌吉州民政局的实践必将为全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具价值的经验启示,为实现“弱有众扶、治有实效”的治理目标注入持久动能。
撰稿人:卢华、唐丽娟、马小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