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专业服务社区生命影响生命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理念为指导,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三社联动”的落实与深化,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承接的社区服务项目,更是从专业角度对社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现在的社区中,随处可见社会工作者的身影。

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妇女到儿童,从老年到青少年,无不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专业性服务。河南省郑州市近几年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属于这些社会工作者的“社工故事”。

李梦娇:十年芳华,青春绽放

从2011年至今,李梦娇进入社会工作行业已满十年。十年时间里,她一路从岗位社会工作者、项目主任、金水督导,再到入选郑州市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库,伴着希望、迷茫、感动的起起落落间,见证了郑州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和人才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不断汲取养分,自我成长。

[岗位社会工作者——开拓的二十六分 之一]

2011年12月,金水区首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了26个社会工作服务岗位,李梦娇与同学们都幸运地成为了金水区首批26名岗位社会工作者中的一员,并有幸成为河南省首批专职的优抚社会工作者。在优抚岗位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李梦娇凭借着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一腔热情,笨拙而小心翼翼地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为“最可爱的人”提供服务。当时13位军休干部是她最重要的服务群体之一,他们都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人,经历过岁月沧桑和战火洗礼,电话预约过家访时间后他们会调整作息安排,准备好水果在家里静静等着,交谈时完全没有架子,慈祥地与李梦娇聊起过往,对她提出的问题详细地回答,这股儿认真劲让她备受感动。加之当时科室领导曾跟李梦娇说:“用你的专业放手去做,我全力支持。”这更坚定了她做好服务的信心。定期家访探望、开展生日会、举办丝网花学习小组、开展座谈会、组织游中原福塔、收送医疗报销票据……李梦娇在岗位上不遗余力地做着各种尝试,用十分的热忱回报来自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种种善意。在岗期间全力配合金水区争取到河南省“双拥十佳社区”的荣誉称号;接待内蒙古双拥优抚考察团、开封社会工作考察团、二七区双拥优抚考察团的参观学习,做优抚社会工作专题讲解;岗位服务得到河南电视台采访,获《河南新闻联播》报道。这两年的岗位工作,李梦娇实践了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收获了许多实务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还有来自各方源源不断的温暖,给了她不断探索和继续前进的勇气。

[项目社会工作者——奋进的二分之一]

2013年12月,金水区开始将政府购买服务延伸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购买了社区服务中心、低保及老年群体三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首批购买的两家社区服务中心中,由彩虹社工负责运作的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是其中之一。为更好地实践专业性,李梦娇申请担任项目主任,自此从岗位社会工作者转型为项目社会工作者。在当时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无本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3名成员开始了新的探索。当时中心落脚点是一个商品房小区,居民关系比较松散,要找到激发社区活力的牵引线,李梦娇计划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入手。从零起步自是不易,她和团队成员每天都在琢磨着怎么突破,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引起了李梦娇的注意。这位老奶奶时常到中心舞蹈室打太极,李梦娇经过与她深入交谈,得知她是太极拳教练,练习太极多年。在李梦娇的说服下,老奶奶表示愿意和社会工作者们一起成立太极队,就此第一位骨干被成功挖掘,第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建立起来。此后的多方宣传、招募队员、制订队规……一切顺利进行。经过不断发展,太极队伍从最初的五六人,发展到三十多人,有了正副队长、有了组织架构、更有了无穷的凝聚力。这支队伍从自娱自乐开始,到后来在金水区各项赛事崭露头角,再到后来在香港参赛得奖,伴着中心一路成长起来。在为太极队备案取名时,队长提议叫“彩虹太极队”,因为李梦娇是彩虹社会工作者,更因为她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太极队。三年来李梦娇的团队接待了来自河南省民政厅、郑州市民政局及新乡、南阳、新郑、洛阳、石家庄、安阳、登封等各地考察团五十余次,提升了社会工作的知名度。李梦娇也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随迁老人服务、居民互助自助以及社区多元化治理方面积累了本土化实务经验,在助人自助中夯实了实务技能。

[社会工作者督导——担当的百分之一]

2016年6月,金水区开启对首批见习督导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工作,经过笔试、面试等重重环节,李梦娇和其他19位社会工作者伙伴成功入选。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与培养,他们20人全部通过了考核,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出道”。后又参加郑州市民政局百名督导人才培养工程,历经八个月的培养,李梦娇顺利通过考核并入选郑州市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库,成为了郑州市百名督导中的一员。从此,她又多了一个角色——社工督导。对李梦娇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服务对象从居民变成了社会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兼顾他人工作,关注社会工作者工作进展还要关心个人成长。那时她刚刚做督导,其中一位被督导社工的岗位比较偏远,每次督导往返要4个多小时。准备议题、现场督导、批阅文书,她一个不落认真对待,可是社工的工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展。当时她一度怀疑督导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并与社工交谈。她犹记得那名社工的回答:“督导,你来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在这里也不孤单了,有些东西你告诉了我,我干工作时才真的心里有底了。”那一刻李梦娇的心里也有底了。作为过来人,她深知新入行社工伙伴们的困惑与困难,努力做好社工的“社会工作者”,分享她的经验,提供情绪支持,陪伴他们度过工作中的低谷,做社会工作者成长路上的护航者。李梦娇知道,对社会工作这个年轻的职业来说,以专业取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督导就应该勇担责任,以强烈的使命感、专业的态度、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

从岗位社会工作者到项目社会工作者再到社会工作者督导,十年时光,不变的是助人自助的初心,追逐的是社会工作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一路走来,欢笑中收获,反思中前进,社会工作这条路上的所有经历都是催化剂,让李梦娇成长得更强大、更有包容性。社会工作是为帮扶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而生,焦虑、无助、压力都会成为工作过程中的附加品。社会工作者的感受和情绪会内融于心、外化于行,并逐步形成个人的磁场,而磁场是会有辐射作用的。社会工作者们都希望能给服务对象、同事和亲友传递正能量,那么要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自我多点关爱,心中有爱才能对世界温柔,如此方能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感动心灵”。

张晓:怀揣希望,向春天出发

2011年,张晓考上了上海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研期间,老师们大都是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博士,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深深地感染了她,当时虽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前途很迷茫,但她依然觉得社会工作这个助人行业,很暖。

毕业后,张晓回到郑州,做起了专业社会工作者。2013年,郑州的社会工作行业刚刚起步,金水区率先试行。那时候,社会工作行业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和市场,没有那么多的学习机会,只有圈里这一群人“苦中作乐”,互相鼓励,结伴同行,大家都觉得做社会工作者很单纯、很快乐。但当时张晓也迷茫过,也动摇过,不知道做社会工作者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人生转折:将社会工作之路作为毕生的事业]

2014年,是张晓的社会工作之路上最重要的节点。2014年3月,她在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担任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岗位一职,参与金水区申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示范地区的筹备工作。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她对金水区这几年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脉络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业信心。扎扎实实的工作也收获了用人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在金水区首届社会工作行业评优中,张晓获得了“十佳社会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同年,她创办了郑州市金水区比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加入到创业大军的队伍中来。

对于机构管理,张晓是一个新手,一切从零开始。从机构办公用品的采买,到人员招聘、团队带领、项目运营,她都需要亲力亲为。为了弥补在管理方面的不足,张晓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平台,努力提升自己带领团队和机构管理的能力。同时,她也很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了一批中层骨干人员,多次赴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创办梯队式的团队管理模式,培养机构中层人员储备力量,选拔机构内部督导,建立督导负责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带领一线社会工作者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开展专业个案服务,挖掘服务品牌和亮点,更好地提升机构整体的服务质素。

好的服务是专业社工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比邻社工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妇女家庭领域的服务,机构运作的反家暴服务项目,是河南省社会工作介入反家庭暴力服务的首创,通过对该领域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本土化的反家暴干预方法。酒香也怕巷子深,扎实的服务也需要好的宣传和推广,从2018年至今,张晓率领机构妇女家庭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团队共赴深圳,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公益慈善展览会,并获得了“优秀参展机构”的殊荣。至此,机构在妇女家庭领域的品牌已经打响,知名度和美誉度已卓见成效。

[不忘初心:始终谨记做社会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前行的路上,张晓始终坚守公益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新年钟声还未敲响,新冠肺炎疫情已全面暴发。接到各用人单位的上岗通知后,她积极号召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迅速回岗,共同应对严峻的疫情。同时,她带领机构管理层,成立了机构内部的临时应急小组,设立三个小分队,每日上报一线抗疫的信息和情况。面对一线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张晓积极协调资源,购买了20桶消毒酒精、防护手套等防疫物资,分别捐赠给金水区慈善总会和金水区社会工作协会。

经过53天的“浴血奋战”,郑州的疫情得到了控制,机构也在此次抗疫工作中荣获“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机构8名一线社会工作者也荣获“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青春之路,始于足下。积极下沉到公益事业中,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坚守初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张晓希望自己能够在公益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扎实。

刘文静:社会工作者,与弱势者同行

刘文静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行走在陪伴和疗愈社会弱势群体的道路上。社会工作让她看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非常值得关注。在为困境儿童服务的过程中,刘文静意识到,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慈善公益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带着感情的投入和服务,才会让需要的人感受到温暖和支持,这样的帮助和改变才是有意义的。她也从诸多孩子顽强的生命故事中受到感召和支持,从而在喜欢的工作中一直走下来,同时感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工作者,加入公益和志愿服务,帮助越来越多的人。

[不舍爱与温暖]

2009年刘文静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来到了一家困境儿童救助中心做社会工作者。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中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因父母间的家庭暴力一方致死,另一方被判无期徒刑或死缓而入狱,三分之二的孩子因父母双方服刑或一方服刑另一方离婚、不知下落造成孩子无人看护。不少孩子被救助之前在寄养家庭中遭受着严重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忽视与虐待,严重营养不良,甚至还被谩骂、侮辱,有很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孩子们刚来中心时对靠近他们的人常常充满敌意,小伙伴们之间也常常会有争执打架、谩骂和欺凌。走进这些孩子后刘文静才知道,几乎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令人无法承受的家庭悲剧。

在这里有一个女孩叫小V,她当时才10岁,刘文静永远记得第一天去接她入园时,她那一头乱蓬蓬的黄头发、瘦得像筷子一样的身形和看到新世界一样惊讶的表情。她的父亲因罪入狱,母亲自她记事起就再也没有在她生命里出现过,她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由于父亲的原因村里人几乎都不跟她和爷爷来往,甚至常常欺负他们。

当时的小V是一个性格很倔强的孩子,自尊心很强,遇到阿姨批评她有些事做得不对时,她会一直嚎哭,院里的阿姨提起这个孩子就头疼。

作为儿童社工,刘文静用更多的耐心去接纳这个孩子,常常在她需要作业辅导时、心情不好时关注她、陪伴她,带她慢慢熟悉院里的生活环境,每天接送她上学,让她有自己安全舒适的小屋,有好朋友玩耍,带她去监狱探视父亲,修复她和父亲多年的关系裂痕,小V也逐渐像一头被驯服的小鹿一般,变得温和、勤劳、友善,出落得亭亭玉立。

小V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不是非常理想,16岁正读初三时,相依为命的爷爷突然去世,她成为一名事实孤儿。未来的路该怎么办,令人担忧。后来通过多方的努力,刘文静联系到上海一所专门帮助困境青少年学习法式烘焙的学校,帮她争取到面试机会,懂事的小V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最终被学校录取,开学时刘文静送她到上海的学校报到。一年后小V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一家著名的公司入职,成为一名法式烘焙师。

也许事情就可以这样过去,刘文静和小V的生活也一切如常。只是刘文静有时想起,也会有担忧和困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这些带着创伤的孩子以后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2017年的冬天,一个电话将刘文静心中的一盏灯彻底擦亮。原来作为新员工,小V的公司想让他们邀请自己的家人参与到他们新公司的开业仪式和新员工的入职仪式,而小V选择了邀请刘文静。

接到盛情邀请后,那一天刘文静哭了很久很久。她知道像小V这样困境家庭出身的十几岁的孩子都非常坚强但不爱表达,很多喜怒哀乐的情感都默默放在心里,隐忍不发,虽然没有想过孩子长大之后会怎样回报大家的付出,但是当知道小V现在拥有这么光明的前途、并且拥有爱的能力,真的是让她百感交集。

当时刘文静因为怀孕七个月身体状况很不好,没办法去上海见证小V的这个重要成人礼,小V的公司便带着摄制团队悄悄来到郑州,邀请她录制一个片子为小V送去祝福,同时也带给刘文静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小V 亲手烤的面包和一封感谢信。

现在的小V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面包师,每天认真工作、做兼职,努力学习法语和英语,为她的法国留学梦做着一点一滴的准备,相信她离她的烘焙大师梦越来越近了。

自此之后,刘文静感觉之前所有的辛苦和疑惑统统都找到了答案!社会工作“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价值在她的生命故事中得以呈现。在很多人眼里小V她是一个从烂泥里成长起来,并且没有未来的孩子,刘文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工作者,她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情感连接。

在刘文静的付出和小V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下,她们共同改写了命运,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让一个困境的孩子摆脱代际的不幸,拥有光明的未来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呢?

像小V这样的孩子们,还有五十多个,他们中有些已就读重点大学和中学,有些只是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几年过去了,这一群孩子们已经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各个地方,刘文静知道自己早已经将爱和善的种子种在他们心中,他们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或学生,但无一人像父母一样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艾滋遗孤建构“心”世界]

六年前刘文静从香港理工大学的MSW 毕业后,在一家基金会负责一个为河南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开展心理治疗的项目。

对于受艾滋病影响的困境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和内心面临太多的苦难和未知的坎坷,尤其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人们常说他们的生命会在十几、二十多岁因各种并发症逝去,他们的明天在哪里,他们的未来是什么都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当时在国内从未开展过类似的公益项目,可谓前无古人,但是也因为看到艾滋遗孤那么艰难的社会生存状况,刘文静和同事们努力推动项目落地执行,希望能够为孩子多做一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情。

每年短短一个月的项目通常需要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和很长时间的跟进回访,北京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林晓霞老师被他们这群年轻人为当地困境青少年服务的热情而感动,连续三年为项目中的20多名志愿者和员工免费做叙事疗法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培训。

刘文静和同事们带着参与项目的艾滋遗孤一起制作英雄书,而这本书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书写的都是关于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最难忘的记忆、最幸福的事,通过制作英雄书让孩子们拿回命运的掌控感,去规划五年后、十年后和二十年后的自己。

每年项目进行时,都可以发现孩子们由拘谨被动转变为最后的友好自信,项目回访期,当孩子们带着自信来向工作人员展示自己生活中的变化和成长时,每一位为项目努力过的人都深感欣慰。每当感觉工作倦怠时,这一切都鼓舞着刘文静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截至2019年,项目共帮助过500多名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制作他们的英雄书,书写他们的生命中的高光故事。

1年前,刘文静从基金会辞职,加入梓闻社工,成为郑州一所学校的驻校社会工作者。那些学生和家长在社会对好学生、好家长的诸多期望下倍感窒息,希望可以得到一丝丝的理解和支持,这让刘文静深深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弱势群体,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正如她的社会工作者领路人张俊红女士所说:“让我们做麦田的守望者,让这个社会更美好!而她,也将在这条路上一直努力走下去。”

[拾海星的人]

刘文静之所以在这个行业这么久,是因为被一个故事滋养和激励着:一个老人,在海边看到很多海星搁浅在沙滩上,如果不将海星扔回大海,它们极可能会失去生命。老人捡起一颗颗海星用力地将它们送回大海,一次又一次,似乎不知疲倦,一个年轻人路过,对老人说:“沙滩上有那么多海星,你捡不完的,不用捡了,没有什么意义。”老人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将一只海星扔回大海后说:“对这个海星来说,有意义。”

通常来说,社会工作者都不是大家认为的“成功人士”,没有高薪厚禄,默默无闻。但是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萤火之爱,聚光成芒,将这份希望的光芒照进更多的生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可喜的是,不少经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不管是医院的患者、残障人士还是青少年、单亲妈妈、老人,他们不仅有能力走出自己的困境,也愿意成为志愿者激励和帮助更多和他们有类似经历的人。

我们常常会觉得眼中的世界还不够美好,其实,不仅在身边的人,哪怕陌生人有需要帮助时,投入一丝善意和关怀,让世界向我们期望的美好样子更接近!不信,可以试试看。

 

 

 

 

上一篇: 蚂蚁治家——多方参与农村型社区协商治理
下一篇: 京东与库尔勒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 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