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外国人坐地铁的民众生活

中国人在地铁上玩手机一直被诟病,不管多挤,都要拿出手机玩一玩,好像不玩一下,手机就丢了。有人说外国的地铁里就看不到玩手机的人,人们多在捧着书本阅读,让我们去看一看外国人坐地铁时都在做什么吧。

英国:5.7%的上班族读报纸、杂志或书籍

伦敦地铁始建于1863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全程覆盖402公里,共有11条线路,270个车站。在伦敦,每天有多达500万人次使用地铁,高峰时段,会有超过543列火车在伦敦同时运行。伦敦地铁自2012年开通网络服务以来,乘客只能在地铁停站时联网。如果你打算发送一封重要邮件,那么你就必须在地铁离站之前赶紧点击发送键,不然发不出去。一项研究表明,英国职工利用他们的通勤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自2008年以来,在上下班途中工作的英国人数量有所增加。一项针对2000多名英国职工的调查中,在上下班途中工作的人数从2008年的4.8%上升到2013年的7.5%。调查中有18%的英国职工认为,在需要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他们在上班途中更容易工作,但9.2%的人表示新技术增加了他们在上下班途中完成工作的压力。听音乐(15.2%)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通勤娱乐,同时还包括阅读报纸、杂志或书籍(14.5%)。只有5.7%的上班族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器来读报纸、杂志或书籍。

在英国,许多通勤者的低素质行为常常遭到其他乘客的投诉,包括吃味道很重的食物、大声说话、脚放在对面座位上,甚至涂指甲油或剪指甲。近些年,在通勤路上化妆的女性逐渐多了起来,这对一些希望尽可能多争取一点睡眠时间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伦敦人除了用汽车、地铁等方式出行,选择乘坐火车来上班的人也不少。英国的铁路虽然不时会晚点甚至取消,但多条线路直达市中心。许多通勤者生活在伦敦之外,每天乘坐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的火车来伦敦上班,对于喜欢悠闲乡村生活的他们也是不错的选择。

俄罗斯莫斯科:65%的乘客喜欢玩手机

莫斯科地铁于1935年5月15日通车,共有14条线路,261个车站,日均载客超960万人次。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可以多选的情况下,76%的人会选择地铁出行,36%的人会选择公共汽车或开私家车出行,约有18%的人会选择电车或出租车,地铁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社会舆论研究中心通过对莫斯科地铁数节车厢的百名不同年龄段的乘客进行调查发现,其中65%的受访乘客喜欢乘坐地铁时玩手机、看电影、听音乐或浏览社交平台消磨时间,看书的约占25%,另各有5%选择什么也不做或打盹休息。

随着莫斯科地铁免费无线网服务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乘客喜欢在乘地铁时享受免费网络。据统计,自2015年地铁开通免费网络以来,已有250万人次注册,日均乘客使用数据流量达70T。

法国人的地铁读书情结

近几年巴黎的地铁陆续迎来了新旧车型的更换,有些游客比较多、景点比较著名的线路已换为无人驾驶地铁车型,其他线路的车型也越来越现代,可以容纳更多的乘客。一般来说,巴黎地铁早晚也有高峰期,也会出现人挤人、人贴人现象,但即便在如此拥挤的情况下,法国人也能坚持手持一本书,不忘阅读。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本地乘客还是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或是低头看书。在人不多的时候,有些乘客喜欢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书,阅读能把自己和旁边的乘客“隔开”。如果人很多,有些乘客会尝试把自己缩在某个能够稳固站立的角落,或者一手扶着扶手,另一手捧着书。有的人同时戴着耳机、捧着书,在拥挤的车厢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彻底隔绝的小空间。

巴黎地铁里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乘客之间身体接触和目光交叉,避免大声说话交谈和打电话。

爱听歌的韩国地铁人

1974年开始运营的首尔地铁是世界上单日载客量最大的铁路系统之一,现在共有地铁线路9条,运营里程达351千米,覆盖了首尔、仁川、京畿道等韩国首都圈地区,日均载客量超过800万人次,年均载客量约29亿人次。

据韩国媒体统计,韩国上班族搭乘地铁时,56.3%的人会听歌,28.4%的人会用短信聊天或者玩社交媒体,剩下的人会用手机观看新闻、视频,或者玩游戏。

为了号召韩国民众多读书,少做手机“低头族”,一些韩国民众发起了每月一次的“地铁读书快闪”活动,志愿者们自带书籍,在地铁上认真阅读,活动结束后大家互相交换或赠送书籍。

此外,韩国地铁京义中央线上出现了一趟“书香列车”,车内共有500余册图书。除了为乘客提供书籍和阅读空间外,列车内还有志愿者为乘客提供图书、旅游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书香列车”内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作家见面会、图书音乐会、儿童图书节和图书分享会等。韩国铁道公社方面表示,希望通过“书香列车”营造出“乐享旅行、乐享读书”的文化氛围。(舒童)

上一篇: 丹麦社区的幼儿教育
下一篇: 城乡社区创新发展的赋能者、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