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为破解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构建起“一委一办一平台”架构,增强党工委统筹能力与基层治理效能;为更好地推动项目发展,建立起执行有力的“党员管家”队伍,让产业项目入驻与党建工作覆盖实现同频、同步……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贵阳市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上出实招、见实效,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建引领 大社区有大作为
在贵阳市云岩区东部有这样一片区域,沿河而建,面积近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10万常住人口,这里既有大型农民回迁安置小区——渔安新城,同时也有未来方舟这样的超大型新兴社区。社会结构多样化、产业多元化、农民市民化等问题,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为破解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渔安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优化机构设置,构建起“一委一办一平台”架构,综合设置“五办四中心一站”,赋予街道综合执法指挥调度管理权、人事考核权、重大事项建议权等6项权力,增强了党工委统筹能力与基层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使过去“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变成了“看得见管得着”。
权力的赋予带来了效力的改变,综合执法管理指挥调度权让街道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过去,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涉及非法出版物、食品安全、占道经营等问题,以前要提前协调多部门联动,现在只要街道召集一声,立刻就能组织执法队伍开展行动,发现问题、现场处置。这样的调度,为街道成功解决了300个过去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光靠街道“单兵作战”还远远不够。
渔安新城是贵州省内首个大型农民回迁安置示范项目。村民集中安置后,虽然住进了“高楼”,但思想还停留在“平房”,阳台养鸡养鸭、楼顶填土栽葱、绿化带种菜、停车场倒垃圾等问题屡见不鲜,带来回迁安置的“副作用”。加之物业管理缺失,整个渔安新城形成了“村民不交物业费——物业管理难以为继——电梯停电、外墙漏水、环境恶劣等居住问题频发——村民不满意——不交物业费”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个情况,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引入和家集团,共同盘活辖区商业资产,建立利益联结,增加小区“造血”能力,推进社区围合、环境清洁、停车位规范等保障工作,产生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社区以党支部为牵引,成立了“社区共治会”,主要由社区党组织、小区物业、工商个体户、热心人士等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单位组成。通过组织引领,发动党员率先垂范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村民意识得到了转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去年,仅收到物业费5万元,今年仅上半年,已收到50万元。
党员管家 跨域通办 党建促发展有实招
在贵阳市高新区沙文园区,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三期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形象进度达55%,部分设备已安装就位。作为国内最大的复合反渗透膜专业化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时代沃顿实现产值超4亿元。三期项目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贵阳高新区项目党员管家的助力。
时代沃顿得到的帮助并不是个例,贵阳高新区为更好地推动项目发展,通过“县级领导项目包保”“行业管理部门结对共建”“园区管理单位保姆服务”三重机制,让党工委领导班子、行业管理部门“一把手”书记、园区管理办公室组织委员强化对项目的“三重服务”,建立起执行有力的“党员管家”队伍,让产业项目入驻与党建工作覆盖实现同频、同步。“每周党员都会带头走访企业,现场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也会详细记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高新区动力园办项目建设促进组组长陈清云说道,通过在科技创新和项目攻坚一线制定党员创新清单、划定党员责任区、设定党员先锋岗等形式,让广大党员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员”,让党组织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领头羊”。以党建引领的方式,紧盯在建项目进度,定期深入走访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并召开项目推进会等,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项目推进中的各种痛点难点,实实在在为项目建设扫除障碍。
同时,高新区还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重点难点民生问题作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落脚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积极探索跨域通办新模式,畅通企业登记通道,实现企业开办由“跨区通办”到“跨市通办”“跨省通办”的三级跨越,让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再“多地跑”“折返跑”,累计为企业和群众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7000余件,跨域通办业务逾44.8万件,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该区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不断把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尽心尽力当好企业的“护苗人”,助推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再升级、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