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市蓟州区曲院风荷社区,在亭台楼阁、鱼池假山掩映之下,又添了新“景观”:几处楼阁亭檐上都挂着一个“居民说事坊”的牌匾。群众三五成群在这里聊天,身着红色马甲的“坊长”记录聊天内容。“以前敲门入户收集民意,大家可能会觉得私人空间受到打扰。如今在阳光底下说亮话,聊着天就能把问题揪出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海静说。
社区是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向前推进到“最后一米”的关键所在,绝非是简单地走访入户、上传下达。调动群众积极性,就要让群众安心舒心地说出掏心窝子的话,让社区能够更加全面地收集社情民意、问需问计。“居民说事坊”的形式,将居委会和群众置于一个更为宽松和谐的场景下。群众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治理中来,后续问题解决起来也才会更加顺畅。
织密服务群众的一张网,这张网不仅连通上下,也牵引四方。党员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绣花针”,沿着群众需求的针脚,群策群力,将政策穿进“针眼”里,让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这张网才会变成兜起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网。
串起一条线,连起一条心。“串起线”只是第一步,社区工作有很多事情涉及的参与方非常多,从供水供电到育儿养老,从城市建设到卫生服务……想要做好这个“针线活”,就要把众多参与方有效地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打通各项服务间的壁垒,汇聚多方力量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在东丽区海颂园社区,居委会把群众请到“社区约吧”,大事小情敞开聊,将志愿服务融入调解体系,并通过社区列单、群众点单的方式加强双向互动,及时链接职能部门,有效地提升了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效率;在滨海新区,华纳社区则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引入专业化队伍,推动形成民生服务共同体,以职业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多方参与、共治共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区治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治大国如烹小鲜,基层治理何尝不是如此?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要注意各种菜品间的搭配与协调。织就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网络,让群众自发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才能绘就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