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深入推进“红色社区”建设,全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发挥党建引领优势
寿光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统筹整合党建、综治、应急等行业网格,实行一网运行。
阵地实体化。按照每个网格300户左右的标准,将全市居民划分为282个网格。以居民小区(或网格)为单位,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邻里之家”党群服务站,为小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家门口”服务。在495个小区设立“爱心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购等服务,为青少年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实现为民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人员专职化。实行“1+1+N”人员配备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社工和N名网格协管员。网格长由网格内威望高、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专职网格员由寿光市统一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协管员由居民代表、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组成。
任务清单化。建立网格管理事项清单和事项准入、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将综治维稳、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保障5大领域、56个事项统一纳入网格管理,做到责任在网格明晰、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供。
运行规范化。健全完善“有事找支部、办事到社区”工作机制,居民的一般诉求找小区党支部解决。同时,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建立网格事项“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级分流—部门限时办结—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闭环运转流程,做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
开展“红色共治”活动
寿光市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主动打破壁垒,融入社区党建工作和中心任务,提供资源、参与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治理格局。
各类组织有机化联结。针对寿光市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办公、优势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优势资源适当调配,分别确定共建社区。同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到驻在社区报到,常态化开展共驻共建活动。
在职党员岗位化管理。组织寿光市731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设置政策宣传、民事调解等7大类37小类为民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和参与服务情况,每季度在社区、单位进行“双公示”。在职党员评选“两代表一委员”、选拔任用时须征求居住地社区党委意见。
共建活动项目化推进。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摸清辖区居民需求诉求,社区党组织与共驻共建单位分别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组织项目集中认领,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集中优势资源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
推行“红色议事”制度
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团两会一约”基层治理模式,群众的事情组织引导群众多商量、多参与,推动党群关系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
组建“三团”队伍。以居民小区为单位,普遍组建百姓参政团、物业管理团、先锋服务团三支队伍。百姓参政团由推选产生的业主代表组成,物业管理团由物业公司的服务人员组成,先锋服务团由水电暖气等专营公司的党员和服务人员组成,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
用好“两会”议事协商。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居民反映强烈的困难问题、矛盾纠纷等,在社区范围内能够解决的,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居民议事会,召集“三团”成员和相关利益方参加协商解决;在社区范围内难以解决的,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党建联席会,邀请事项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参与共同研究解决。去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题协商1200余次,协助解决楼顶防水、道路维修、绿化补植等民生“微实事”156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230余起。
制定“一约”规范言行。社区党组织牵头,每个居民小区因地制宜制定《居民公约》,让居民全程参与制定、参与监督,用“群众语言”约定行为规范,引导居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发挥了很好的约束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