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报名只花了十块钱的作业本费!”黄彩霞才走到村口,就忍不住加快脚步,边跑向家里边叫唤。她攥紧了手中原本用于报名的四百块钱,迫不及待把上学免学杂费、课本费的消息告诉母亲。
回忆起2005年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黄彩霞记忆犹新,这位来自海南省澄迈县中兴镇的女孩说:“我的命运在那个春天被改变。”
2004年,国家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并对寄宿制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2005年,海南省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投入2.46亿元,在全国率先将“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城市和农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为当时全省14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当时,刚上初中的黄彩霞,就是140多万名受益的学生之一。
家里有三个孩子,黄彩霞是长女。
往年每到开学,父母最愁的就是学费问题,每个学期3个孩子上千元的学费支出,对于这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黄彩霞清楚地记得,报名的前一天,母亲对她说:“初中的学费很贵,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你读完初中,就去工厂打工吧。”
报名当天,黄彩霞揣着母亲攒了许久的400块钱,准备交给老师时,老师告诉她:“你们赶上了好政策,上学不用交学杂费、课本费了。”听了老师的话,黄彩霞内心激动不已,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这意味着我可以继续上学,弟弟妹妹也不愁学费,我不用去打工了!”从那以后,黄彩霞发奋学习,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改变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
“两免一补”卸下了海南许多城镇、农村学生家长的负担,但当时的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经济总量小的“三低一小”矛盾突出。海南缺钱,却率先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出发点是什么?
时任海南省省长卫留成曾说:“生态环境和基础教育是海南未来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东西,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当时,海南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2%,全省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15万人,年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43.8万人,各级政府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再苦再穷也不能耽误下一代。2003年底,海南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总队长,教育厅等8个部门组成的农村教育调查队,对当时全省1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教育调查。
调查发现,海南农村教育面临问题较多,白沙、琼中、保亭等地区有的乡村还没有学校,不少农村孩子上不起学。
“改革开放近30年了,我们再没有理由把工作的失误和失职归结为历史原因。”卫留成在一次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暨省长办公会上说。
2005年,作为财政经济并不宽裕发达的省份,海南率先大范围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海南又投入2.8亿元,免去除每生每年收费在3000元以上的民办学校外的其他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杂费。
经统计,2005年、2006年海南“两免一补”政策的广泛覆盖,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回流学生达4.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不同程度提高,辍学率也随之下降,许多原来辍学在家甚至已在外打工的学生,纷纷回到学校。
“在当时来说,这是众望所归,全省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大好事!”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中心学校时任校长符旭文说。
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举行的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感谢海南省委、省政府,是你们带头在2005年就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一带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时我们做了调研,给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正考虑能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南带头做了这个事情,效果非常好。最后中央才下了决心。”
16年时光飞逝,“两免一补”的故事讲出了海南,讲遍了全国。如今,我国已全面实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全国上千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为越来越多的黄彩霞铺平了上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