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乡邻、不离乡土,是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情结。许多农村老人为了养老,跟着孩子住在城里,然而离开熟悉的故土,会让老人生活产生诸多不便。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人想要回乡养老。
截至2021年年底,江苏省共有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1800余万,占总常住人口的22.15%,而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如何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如何让农村老人享受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各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农村养老新路径。
守望相助 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游山村的一处“睦邻点”,志愿者们经常过来和老人一起包饺子。该“睦邻点”每月至少组织3次集体活动,其他时间,老人们则可以使用这里的场地、设施。游山村前干东自然村村民孔洁娣告诉记者:“每天下午,我们几个老伙伴都来‘睦邻点’跳舞打牌。之前和子女一起住在主城区,去年才搬回村里住,空气好,人也熟悉,而且生活条件比过去改善了许多。”
依托“睦邻点”,高淳区积极探索“时间银行+睦邻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构建起“一村一站、一庄一点”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网络。“‘一村一站’指的是每个行政村要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一庄一点’就是每个自然村庄要有一个睦邻点。”高淳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刘小良介绍道。
“睦邻点”的打造不仅让村里老人有了更多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邻里和谐互助。而“时间银行”志愿者的加入,让互助氛围更浓厚,问题发现得更早、解决得更及时。游山村前干东自然村“睦邻点”负责人乔珍告诉记者:“我们配了一位银发顾问,平时负责搜集辖区老人的主要需求,比如老人患有高血压需要购药,但家中没有年轻人,时间银行志愿者就可以帮老人办这件事。”
赵雪梅就是前干东自然村的“时间银行”志愿者,近3年来已经积累了300多个小时的服务时间。“帮助老人让我收获了积极的心态,也攒下了助人时间,等我老了也能有年轻的志愿者来帮助我。爸妈年纪大了,我的志愿时间还能共享给他们获得服务。”她说。
目前,高淳区900多个自然村中已建成“睦邻点”680个,覆盖70%以上的自然村,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
养老不离村 老人生活舒适便捷
常州市也在积极探索网格化邻里养老服务,由街道(镇)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村连锁服务点,设有日间照料、康复健身、助餐点、综合文化活动室等场所,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百米”。
除了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江苏多地还盘活农村闲置养老机构资源,加速布局农村养老服务站点。淮安市在16个农房改善小区打造了一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太仓市沙溪镇松南村建成并启用日间照料中心,建立村党委、服务机构、爱心企业和志愿者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造村级养老服务品牌“松桥南山”。“依托日间照料中心,给我们全村的老年人打造一个离家不离村、康养在社区的‘10分钟养老服务圈’。”松南村党委书记刘文涛说。
今年7月,江苏省民政厅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因地制宜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老年活动站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并完善建设运营政策。到“十四五”末,全省所有行政村至少建有1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做到有服务场地、有设施设备、有服务内容、有工作人员、有运营经费。同时,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向自然村组延伸,提高村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旧貌换新颜 农村敬老院专业性提升
唱歌、练书法、做理疗……78岁的濮世林老人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敬老院的生活规律又充实。入住敬老院十多年,感受着日益舒适的环境和专业周到的服务,老人说:“这里变化太大了,吃得好,住得舒服,护工护士随叫随到,生活特别称心。”
今年上半年,敬老院又进行改造,在走廊里安装了更安全舒适的扶手,为房间配备了感应小夜灯、紧急呼叫器、专业护理床等设备,服务设施进一步升级。
这种变化得益于江苏省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提速。2018年年底,江宁街道敬老院引入南京瑞芝康健老年产业集团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他们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组建完备的专业护理团队,把敬老院打造成滨江颐养院。“我们在院内设置了医务室、 中医理疗室,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和康复理疗师,确保老人小病不出门。此外,还和三甲医院合作,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南京瑞芝康健滨江颐养院副院长郑青说。
滨江颐养院还将闲置床位提供给更多农村老人。“不仅院内的特困老人得到更好照顾,富余的养老资源也向更多社会老人敞开大门,目前已经吸引193位社会老人入住。”江宁街道民政办主任何翠红介绍说。
目前,江苏全省有近千家农村敬老院,其中194家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公建民营改革,占总数的20%。根据《关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继续探索成立县级国有养老服务企业,支持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增加养老服务指导功能,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