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是激发社区活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溧阳市聚焦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多元整合,推进城乡社区“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全覆盖,努力实现村(社区)减负增效和高效便民服务有机统一,构建起具有溧阳特色“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的“全科社工”基层治理新模式。 紧盯基层需求,突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全科社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过程各环节,全面提升“全科社工”的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过去社区一站式服务模式存在的部门管理分散、各条线各自为政、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健全“全科社工”服务机制、培育“全科社工”服务队伍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治理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出台《“全科社工”服务标准化窗口建设指导标准》,根据不同镇(街道)、不同村(社区)、不同层次社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建设方案和人员培训计划,科学有序推进“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落地见效。 围绕工作重点,实施“三大整合”。一是推进业务整合,完善服务模式。聚焦群众需求,打破条块壁垒,系统梳理出现有城乡社区残联、民政、人社、卫健等条线部门95项服务事项,根据事项的权责范围、关联程度、服务对象等,逐一审核、合理归并、科学整合,最终明确36项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21项村(社区)帮办代办事项,将服务事项压缩40%,从制度上减轻基层负担,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村(社区)自治回归。二是推动人员整合,优化社区分工。科学设置A、B、C三级岗位,A岗业务精英、B岗专业辅助,C岗后备力量。优化全科社工“选育管用督”全链条管理体系,完善轮流培训、基地实训、结对帮带等制度,开展“全岗通”综合业务培训,为社工思想“充电”、业务“补能”、服务“提优”,共淬炼出248名敢担当、会服务、善治理的“全科社工”。村(社区)坐班社工人数从平均7人减少到2人,群众办事跑腿次数从平均3-4次减少到1次,实现了“简单业务随时办,复杂业务尽快办,跑腿业务代为办”。三是加快网格整合,创新工作格局。将原先的基础网格、政法网格、民政网格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科”网格,实现“专职全科社工”驻守综合窗口“敞开式”办公,为社区居民办理便民服务事项,其他“全科社工”结合网格巡查,以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服务素养听民意、解民忧的“双线联动”社区工作新格局,做到进百家门、解百家事、暖百家心。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从不足90%迅速提升至98%以上。 强化工作保障,落实“三项制度”。一是“基层减负制”,让社区“恢复活力”。溧阳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共同抓好“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推进工作,全方位组织协调、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要求各职能部门延伸至村(社区)的工作职责和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事务,一律实行准入审批制,不合理不科学的事项一律不批。全市村(社区)年均办件数量从2100件下降到1450件,大幅度减轻了基层负担。二是“首问责任制”,让问题“到我为止”。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统一设置醒目的全科社工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严格执行“721”首问责任制,70%的事项首问负责人当场办理;20%的事项不能当场办理,一次性向群众讲清楚事情办理的依据、时限、程序和需要的材料、相关手续等,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按规定办理;10%的事项属于其他岗位职责范围的,负责引导群众与具体承办人员对接,并进行跟踪办理,做到“一件事一次办”,让一切问题“到我为止”。通过“首问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促使办理业务制度化、速度化、透明化。目前12345平台投诉村(社区)服务的单量减少了80%。三是“上门帮办制”,让服务“从不断联”。每天组织“全科社工”走访入户,推出“上门帮办制”服务,“全科社工”上门“面对面”指导居民办理各项业务;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重点人群,遴选服务质量优、责任心强的专职社工实行“一对一”结对服务,建立“一对一”服务工作机制,并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把便民服务窗口搬到居民家门口,实现由“人找服务”转变为“服务找人”,全力构建起城乡居民“15分钟全科社工服务圈”。 |
江苏溧阳市创新“全科社工”服务模式 着力打通基层治理“关键点”
来源:观资本网作者:佚名编辑:乾深日期:2023年05月18日阅读量:1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