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过后,北京城重现蓝天,四月的春景也终于变得明艳起来,居住在龙潭湖附近的摄影爱好者万伟,欣喜地发现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北京雨燕飞回来了。
万伟:北京雨燕的特征就是翅膀更加狭长一些,狭长的翅膀更适合高空的飞行。相对来说,家燕的翅膀短一些。
同样是在本周五,高中教师柴文菡也兴奋地拍到了回归的雨燕。她和万伟都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招募的雨燕志愿者。本周正值北京第41届“爱鸟周”,对于全北京30多个点位的300多个志愿者来说,雨燕先遣分队的回归,是段时间最期盼的事儿。
柴文菡:特别兴奋,我们有一个雨燕志愿者群,天宁寺地区的志愿者最先发现雨燕,他会在群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我们都希望自己这个调查点的雨燕是最早回来的。
柴文菡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在她眼中,雨燕就是老北京城的象征。它不仅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也是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更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雨燕喜欢在高大的古建筑物上筑巢,正阳门、颐和园、钟鼓楼都是它们的栖息地,在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周围,雨燕上下翻飞的场景,是柴文菡最亲切的童年回忆。
一年之中,这些雨燕有小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度过。搭窝筑巢,繁育后代,待到八月份飞往上万公里外的非洲南部过冬,第二年四月,它们再飞回北京,寻找往年搭好的巢穴居住。然而让柴文菡感到惋惜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雨燕原有的栖息地受到影响,它们又无法像其他鸟类那样在树上、电线杆上安家,全北京雨燕的数量从数万只一度下降到3000只左右。
柴文菡:在夏天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雨燕环绕着古建筑,我感觉这个环境就是不完整的。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通过古建、雨燕能体现出来,我觉得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比之下,万伟与雨燕的感情,是在这几年逐渐培养起来的。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京定居后,龙潭湖附近的雨燕就成了他绘画和拍摄的对象。在成为志愿者之后,他更开始观察和记录雨燕不同的生活场景,原本陌生的雨燕,成了他熟悉的动物邻居。
雨燕跌落在地,是万伟时常遇到的场景。由于四个脚趾全部朝前,无法在地面上站立,雨燕又被称为“无脚鸟”,因此一旦跌落就是致命的危险,而当它在水面低空飞行时,危险也同样存在。
帮雨燕擦干水,在黑暗的盒子中晾晒两个小时,适当地补充水分,等待状态恢复后就可以放飞,同样的救助经历在许多志愿者身上都曾发生。不过,惊险的突发事件之外,更多的工作体现在日常。观鸟调查每周至少一次,而且要求是在傍晚,柴文菡只能在下班后,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到达钟鼓楼,然后拍照、数鸟、记录,这样纯义务的志愿活动,她已经坚持了3年。
让柴文菡欣慰的是,雨燕对于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想象中的更强,许多雨燕开始在立交桥的缝隙中建立“新家”。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也在发挥作用,雨燕的数量在上升之中,去年,志愿者统计的北京雨燕数量已经超过了1.1万只。更让她开心的是,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参与雨燕调查。雨燕,也会在下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留下印记。
柴文菡:我们都戏称他们叫“燕二代”,家长喜欢,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有的小朋友非常优秀,还设计了雨燕调查表,都是小朋友设计的,所以在这个调查项目中,很多小朋友都是中坚力量。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如果因为我们的相关工作没做好,而在北京看不到北京雨燕,那我们可就真对不起北京雨燕这个名字。谢谢志愿者们,并且相信,在岁月的长河中,对北京雨燕的陪伴和照料会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