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整治人居“小环境” 绘就生活“新图景”
——身边的环境卫生面貌①
临漳县南东坊镇前小庄村“旧物利用”扮靓乡村环境。 河北日报通讯员王俊平摄
4月13日,临漳县南东坊镇前小庄村保洁员在打扫村内卫生。 河北日报通讯员王俊平摄
编者按 今年4月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主题为“宜居靓家园 健康新生活”。完善环境卫生长效动态管理机制,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身边的环境卫生面貌》,聚焦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村庄、背街小巷、公共厕所等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故事,反映各地在完善环境卫生方面的“绣花”功夫和机制创新,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新风尚。
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白墙黛瓦的新民居,迎风摇曳的各色绿植……走进临漳县邺城镇显王村和南东坊镇前小庄村等村庄,美丽的乡村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而在过去,这些村庄还是另外一番光景:土路坑洼不平,垃圾杂物胡乱堆放。村民出行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
变化,源于机制创新。2019年,临漳县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实施长效管护机制,破解资金难、推进难、管护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临漳县被授予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河北省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
如何让村庄“美起来”
——政府政策引导,群众筹资筹劳,社会力量支持
“到了村口进不去,进了村后出不来。”
说起行路难,临漳县邺城镇显王村许多村民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过去,显王村都是土路,由于没有完善的地下管网,一到下雨天,路上污水横流。为了避免污水倒灌,村里各家各户垒起了高高的门台,原本四五米宽的村路,挤到最窄处只有一米多,群众出行十分不便。
2019年,王巧玲担任显王村党支部书记。自小在显王村生活的王巧玲,上任之初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善显王村“脏乱差”的环境,让村民们“下雨天脚上不沾泥,刮风天身上不沾土”。
恰逢当年3月,临漳县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力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趁着好东风,说干咱就干!”王巧玲马上召集村“两委”干部商量村容村貌改善工作如何开展。大家一致认为,铺管网、修道路,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头一桩事儿。
想修路,先得拆掉村里各家各户的门台,但刚开始拆的时候并不顺利。
“大家对路难行有意见,但拆门台时又都互相观望。”王巧玲说,当时村“两委”干部带头拆除自家门台,再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把尺子量到底”,渐渐地,“要我拆”转化为“我要拆”,村里所有门台顺利拆除。
修路时,王巧玲又犯了难。显王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祖祖辈辈都靠土地过活,村里没啥钱,咋办?
“村民是环境整治的直接受益人。改善人居环境,还得发动大家伙儿一起干。”王巧玲介绍,当时,县财政对主路和小巷硬化,分别按每平方米30元、20元标准奖补;村里发动村民集资筹款,300元、500元、1000元,根据各家情况自愿捐;村“两委”干部还联系了在外经商的村里能人捐款,通过“政府投一点,群众集一点,能人捐一点”,解决了资金难题。
“铺路时,家家户户都出人,铺到谁家谁帮忙。”回忆起当时群众积极参与、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王巧玲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村内所有道路的改造硬化。
当年,临漳县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群众筹资筹劳、社会力量支持”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整合相关部门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近3亿元。各乡镇、村采取“群众自捐、集体补贴”“发放义务工票”等方式筹资筹劳,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20多万人次,撬动社会投资8亿多元。
如何让村庄“长久美”
——发动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老刘,你家门口堆放的玉米该收了,要不然影响过路,来往看着也不好看。”
4月7日一早,正在巡查的南东坊镇前小庄村治安服务员陈文仲提醒村民把家门口的杂物清理干净。
为了确保自己负责的区域卫生无死角,陈文仲每天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在片区巡查,发现卫生问题后,及时提醒村民和保洁员处理。
前些年,建排水沟、修环村路、建文化广场、修公共走廊……前小庄村实施了一系列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工程。
村里环境好了,大家心气也高了。前小庄村又向着新目标进发——打造和美乡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2019年,该村自购树苗,种植两万余棵绿植美化村内大小街道,打造大小景点11处,营造“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圈。2019年,前小庄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称号,2021年,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环境建设好了,如何让好环境保持住,让村容村貌由“一时美”变为“长久美”,成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弘的心头大事。
为了巩固“美丽成果”,前小庄村推行常态化管理,将全村按照村小组划分为6个片区,由6名村民担任保洁员、3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治安服务员,负责管理片区环境卫生,形成了环境卫生有人抓、有人管的运行模式。
村里还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围绕“村里环境如何管理、村里产业如何发展”说想法、提建议。“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弘说,在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带领下,村民们都加入到村庄美化提升行动中来。
如今,每逢星期六,就是全村“大扫除”的日子。早上,“大喇叭”一响,村民纷纷出来,清理门前垃圾杂物、清扫门口街道卫生、管护门口的绿植。
从“干净”到“风景”,临漳县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升级。该县通过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模式保障管护经费,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长效化治理。对道路、林地、河道等区域的环境卫生,明确由交通、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等部门分别负责,构建了责任分明、协调联动的无缝隙监管责任体系。
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清理垃圾杂物15万吨、坑塘265个、农业生产废弃物2.6万立方米、家庭院落7.5万户,建设游园、菜园、果园180余处,休闲广场、公共停车场330余处。
乡村人居环境“硬件”提升了,也要写好群众文明素养提升“软文章”。
采访中,有一个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临漳县狄邱乡西申村曾有位村民边走路边嗑瓜子,瓜子皮扔了一路。村环境卫生志愿者循着瓜子皮找到这位村民,和他一起把沿路的瓜子皮清理干净。这事对该村村民触动很大,打那之后,村里的小孩子也知道把冰糕纸、果皮等扔到垃圾箱。
为保护好村庄绿化成果,狄邱乡西申村制定了育林护林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村规民约,村“两委”干部也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村民保护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该村荣获了省级和国家级“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作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临漳县将乡村治理与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结合,指导各村把落实门前“三包”、禁止随意倾倒垃圾等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摒弃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的陈规陋习。发挥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明实践所、村级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推动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记者 高 珊 吕若汐 刘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