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畅通无阻——无障碍出行守护者”项目正式落下帷幕。该项目聚焦视障人群出行痛点,通过跨学科创新实践,为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助力视障群体拥抱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为响应社会对视障人群关怀的号召,切实解决盲道治理难题,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联合计算机工程学院组建专业团队。团队以“科技赋能盲道治理,守护视障出行权益”为核心目标,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监测 - 教育 - 治理”一体化模式,力求从根本上改善视障人群出行环境。
核心技术亮点包含智能监测网络:部署压力传感器(检测≥5kg障碍物)与AI摄像头(支持夜间红外成像),实现盲道障碍物自动检测与警示,响应时间≤3秒,精准识别保障出行安全。“随手拍”高效处置:集成OCR桩号识别技术的小程序,用户上报后自动生成工单,处置周期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大幅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数据驱动决策:整合多源数据生成实时占道热力图,动态分级并智能分配任务,执法效率提升70%,运维成本降低40%,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项目突破传统单一管理模式,构建“技术监测+公众参与+政企协同”的多元治理生态。通过游戏化参与机制、沉浸式教育(如VR黑暗体验)提升社会关注度,结合“信用积分+红黑榜”制度促进商户参与,接入政府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协作,从技术到制度全面升级盲道治理,为无障碍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本,助力视障人群畅行无忧。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发“视途无忧”微信小程序,集成AI图像识别与定位功能,实现盲道问题一键上报、智能派单。同时,在盲道关键节点部署压力传感器与AI摄像头,实时监测障碍物并触发警示,大幅提升盲道治理效率。此外,团队还打造VR“黑暗体验馆”,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公众直观感受视障出行困境,联合拍摄纪录片扩大社会关注度,形成“技术治理 + 公众教育”双轮驱动格局。
“畅通无阻——无障碍出行守护者”项目虽已收官,但团队致力于无障碍事业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智能算法,拓展盲道预测性维护等功能,并推动成果向更多地区推广。同时,团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视障群体需求,携手构建更包容、更友好的无障碍社会环境,让科技与爱共同照亮视障人群的出行之路。( 作者:余宛玲、李智敏、钱玉洁、罗丹、彭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