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挑战】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近430万,如何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有品质有温度?
【应对策略】助餐、照护、福利、驿站、就医……政府部门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老年人不用住进养老院,在家门口就可获取便利服务
老有所养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善民生“七有”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近430万。如何让晚年生活有品质、有温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助餐、照护、福利、驿站、就医……几个关键词带您感受本市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幸福养老生活。
关键词1:养老助餐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暖心饭”,是本市民政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
今年全市计划规范发展1000个养老助餐点,覆盖2000个社区,目前全市已发展养老助餐点967个。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物美价廉的老年餐。养老助餐服务重点满足经济困难、失能失智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高龄、独居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同时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的就餐便利性、丰富性。
本市在西城等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助餐体系建设渠道,试点建设“网络平台+驿站+第三方膳食营养评估+数据跟踪反馈”老年餐服务模式。同时,为扶持养老助餐点的发展,只要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政府将按实际助餐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
关键词2:照护床位
目前,全市有养老床位12.8万张,其中包括567家养老机构运营的11.2万张床位,1089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里的1.3万张短期托养床位,以及35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作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临时托养床位、养老机构的集中照料床位之外的“第三张床”,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对北京就近养老供给体系形成有效补充。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依托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等方式,将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环境搬到老年人家中,将专业的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提升居家生活的失能、重残老年人的专业照料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与机构床位相比,家庭照护床位没有床位费的成本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3:福利补贴
围绕“三失一高一独”等老年群体,本市完善多项为老服务补贴政策,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去年,市区财政共投入“三项补贴”资金21亿元,惠及全市70多万老年人。
同时,进一步扩大养老助残卡的社会优待范围,依托“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将60至64周岁常住老年人口纳为免费乘公交、逛公园等优待服务对象。
北京还进一步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力争在年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市“1+1+N”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
关键词4:驿站服务
目前,本市已经建成并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有1089家,作为老年人的养老顾问和养老管家,主动发现归集老年人的需求和诉求,有效连接政府政策和市场服务,累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900多万人次,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今年,本市民政部门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出台三个清单,第一个是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城乡特困老年人等托底保障群体;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体;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点保障群体)提供巡视探访、养老顾问等基本养老服务,由政府付费;第二个是普惠型服务清单,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服务,驿站可低偿收费,老年人仅需支付部分费用;第三个是市场服务清单,只要是为老年人服务,且不违反驿站管理负面清单,都可以开展,按市场定价收费。
为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今年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以《服务承诺书》等形式将“三个清单”发放到每个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家庭,主动送上联系电话,形成一个“闭环”,确保责任片区内每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有人管,服务需求能快速响应。
明年1月1日开始,本市将对基本养老服务是否得到落实进行督导和检查。
关键词5:便利就医
助医问题同样是养老关注点。北京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将健康指导作为驿站基本功能,鼓励具备条件的驿站同步设置社区护理站;不具备条件的,依托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服务。同时,制定《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设计和服务标准(试行)》,要求驿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衔接机制,在挂号、就诊、取药、综合诊疗、转诊等方面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此外,在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功能里加载医疗服务。将享受家庭照护床位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范围,提供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免费体检、预约转诊、开具长处方等服务;符合家庭病床条件的,还可申请开设家庭病床,发生的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实时结算。